名校网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浏览次数:9362次 电话纠错
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学校封面

  • 学校地址:台湾桃园县國立武陵高級中學
  • 学校电话:886(03)3698170
  • 学校性质:公办
  • 学校简介:“桃園”地名的由來:它在雍正時期舊稱“虎茅庄”。它是清朝移民在當時對當地荊棘到處叢生、易傷人畜之蠻荒的形容不過由於移民的開墾,乾隆年間的虎茅庄已經是桃樹成林,春夏
  • 教学规模:2分
  • 周边环境:1分
  • 收费合理:1分
  • 教学设备:1分
  • 教学质量:2分
  • 师资力量:1分
  • 校园环境:2分
  • 社会影响:2分
  • 校园食堂:3分

学校介绍

“桃園”地名的由來:它在雍正時期舊稱“虎茅庄”。它是清朝移民在當時對當地荊棘到處叢生、易傷人畜之蠻荒的形容不過由於移民的開墾,乾隆年間的虎茅庄已經是桃樹成林,春夏之間一片桃花開放的情景,讓當局於乾隆12年(1747)改稱之為桃仔園。同治年間的桃園,隸屬於淡水廳,稱桃仔園街。光緒13年(1887),由於行政區劃的改制—桃仔園隸屬於台北府淡水縣的桃澗堡。  光緒21年(1895),甲午戰爭戰敗的割讓,開始了台灣島的日本殖民時期。再一次行政區的改制,桃仔園隸屬於新竹支廳,稱為桃澗堡桃園街。大正9年(1920)之後行街庄制,改稱為新竹州桃園郡桃園街。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35年成立桃園鎮公所。  今桃園市武陵里,即日據時期之武陵街。“武陵”地名的由來,源於清治時期為防範泉漳械鬥的築城建堡。嘉慶14年(1809)桃仔園的漳藉住民為了避免泉藉人士的搔擾,發起募款興建土牆。19年時,桃園土城已開有四門。由於接下來十數年的自然風化,在道光14年(1834)時廢土牆改為石堡。它因此成了區隔漳泉與城內與城外的界限。  更高與更寬的城牆,讓人們可以登城遠眺。遠眺的清末文人雅士,望著一片桃仔園,春際的桃花盛開、商旅農人渡過野溪、穿過東門進來桃仔園城的情景,讓他們油然而生一股自比為桃花源移民旁觀武陵人溯桃花溪進桃源洞的聯想。   土城石堡之外的區城也被寄託成陶淵明的武陵地。追溯這意象所指示的區域,正是嘉道年間以景福宮為圓心的城堡南眺之外今東門溪的範圍。這牆外區域的“武陵”泛稱,在1896年川宮能久親王巡守桃園時,依然沿用。日據時期,城牆拆去後,“武陵”成為鄉庄名,稱為武陵街。當時鄉庄的畫分,有“大、小字”的不同。小字區域隸屬於大字區域。如大字名“桃園區”,就再細分為小字區域:長美、中南、武陵與公館頭。在武陵街,日本人興築官署、車站之後,它就成為桃園廣大地區的政治、金融、商業和交通樞紐地。後來在國民政府時代,獨立成里。  以“武陵”為校名,最早是在民國30年(1941)時的“桃園國小”。目前的桃園國小,日據時期位於武陵街,名為“武陵國民學校”。當時日本統治者為皇民化運動的理由,希望更號召台灣人的向心力,所以將日人台人所唸的小學校、公學校稱謂統一,都稱為“國民學校”。唯日人尊台人卑的階級意識仍在,台人子弟所唸的國民學校(即現在的桃園國小)不能使用具有地理代表性的大字街庄名“桃園”,僅能使用小字街庄名“武陵”,而稱為武陵國民學校,以別於日人子弟所唸的桃園國民學校(原為日人小學校)。  武陵第二次被作為校名,是在民國48年。民國44年成立的台北市五省中桃園聯合分部因47學年度畢業生成績優異,以致於地方上有蘊釀使其獨立的聲音。當硬體與土地問題都已經符合教育廳的要求之後,二科徐科長前來視查獨立設校的辦理進度,唯名稱問題懸而未決。同時間,桃園縣教育課預計在桃園鎮北境成立一所縣立初中,並準備定名“縣立武陵初級中學”。  科長巡視地方教育事務,課長作陪,得知這所新初中的校名頗有其文學與古地名典故,便生念向地方央借“武陵”名稱作為桃聯分部獨立校名之用。於此,地方教育課自是慷慨配合。有了校名之後,配合其他業務的進度,民國四十八年四月一日,桃聯分部獨立設校為“省立武陵中學”;原“縣立武陵初中”,則在稍晚的民國四十九年成立並之為“縣立文昌初中”。

招生简章

该校招生简章暂未公布,详情请咨询学校官方进行了解!

收费介绍

该校学费信息暂未公布,详情请咨询学校官方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