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诗词(80首)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思想学术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絪緼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

处世交友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疆场竞斗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治家方略

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容易理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在曾国藩家书里,一般都以为他给孩子写的信最多,事实上他写给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之间关系的重视。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个勤以持家在曾国藩那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一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曾国潘说的这些,他自己就能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一窍不通,也能尽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学一点。这样的父亲,才不愧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纪泽总是会亲自教孩子们学英语、数学、音乐,还教他们练书法、写诗文、讲解经史典章,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曾家子弟为什么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书法作品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十年七迁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转侍读。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会试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组建湘军
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5月,署刑部右侍郎。10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

咸丰三年(1853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并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都司的塔齐布。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镇压天国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军统领,塔齐布为陆军咸丰,率大小船舰240艘,水陆大军17000人,挥师东下。3月,岳州战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

此时,塔齐布与守备杨载福、知县彭玉麟带领陆军攻克湘潭。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击杀太平军曾天养,并攻克城陵矶,因功赏三品顶戴。10月14日取武昌、汉阳,因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因曾国藩努力推辞,而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杀敌数万,焚舟五千,进围九江。曾国藩因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

咸丰五年(1855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曾国藩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亲自到江西招兵造船。7月,塔齐布卒于军营,曾国藩赶往九江,统帅他的部队。8月,收复湖口。9月,补授兵部右侍郎。

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坐困南昌,这时罗泽南卒于军营中,彭玉麟走千里杀入重围至南昌助守。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咸丰七年(1857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思云馆”。

咸丰八年(1858年)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救援福建。十二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咸丰九年(1859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曾国藩攻取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

咸丰十年(1860年)2月,曾国藩破陈玉成于太湖。由于两江总督何桂清放弃常州而奔上海,导致苏州、常州失陷。4月,清廷命曾国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月,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藩督办。

攻占南京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同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追剿捻军
同治四年(1865年)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主办洋务
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天津教案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省馆所书楹帖被毁,曾国藩深知其中和战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曾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于是召来李鸿章处理案情。

回任两江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同治十年(1871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同治十二年(1873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的诗词列表

  • 清代:曾国藩

    一病多劳勤护措,嗟君此别太匆匆。

    二三知己天涯隔,强半光阴道路中。

    免走会须营窟穴,鸿飞原不计西东。

    读书识字知何益?赢得行踪似转蓬。

  • 清代:曾国藩

    朋好翩翩去,君今伤此行。

    春风一杯酒,旧雨十年情。

    循吏平生志,神仙薄幸名。

    海隅氛正恶,看法斫长鲸。

  • 清代:曾国藩

    芒鞋镇日踏春还,残腊将更却等闲。

    三百六旬同逝水,四平涂里说家山。

    缁尘已自沾京雒,羌笛何须怨玉关。

    为报南来新雁到,故乡消息在云间。

  • 清代:曾国藩

    男儿三十殊非少,今我过之讵足欢!龌龊挚瓶嗟器小,酣歌鼓缶已春阑。

    眼中云物知何兆,镜里心情只独看。

    饱食甘眠无用处,多惭名字侣鹓鸾。

  • 清代:曾国藩

    我行度柴关,山关惊我马。

    密雪方未阑,飞花浩如泻。

    万岭堆水银,乾坤一大冶。

    走兽交横奔,冻禽窜荒野。

    挥手舞岩巅,吾生此潇洒。

    忽忆少年时,牵狗从猪者。

    射虎层冰中,穷追绝壁下。

    几岁驰虚名,业多用逾寡。

    久逸筋力颓,回头泪盈把。

  • 清代:曾国藩

    项王西入关,叱咤何雄哉!鼻息撼山岳,号令如轰雷。

    分茅割大地,驾驭英雄才。

    六王既立后,三将还西来。

    降臣剖符竹,洪度方洞开。

    废邱亦善地,百里辟蒿莱。

    桓桓章将军,仡仡貔虎材。

    奸竖主帷幄,大将终疑猜。

    望夷不足惜,此类良可哀。

    行人一长叹,万壑悲风回。

  • 清代:曾国藩

    昔我初去家,诸弟各弱小。

    阿季髡两髦,觑人眸子缭。

    后园偷枣栗,揉升极木沙。

    叔也从之求,揖我谓我矫。

    分甘一不均,战争在毫秒。

    余时轻别离,昂头信一掉。

    老弟况童骏,乐多忧愁少。

    瞥然成六秋,光明如过鸟。

    世味一饱尝,甘心厌茶家。

    梦里还乡国,沟徐苦了了。

    朝企恒抵昏,夕思或达晓。

    君诗忽见慰,回此肝肠绕。

    生世非一途,处身贵深窈。

    众方奔恬愉,圣贤类悄悄。

    二陆盛波张,鹤唳悲江表。

    夷齐争三光,岂不在俄殍!我今寄好语,君其听勿藐!一愿先知命,再愿耐僻摽。

  • 清代:曾国藩

    余少沦践贫,学书等画漫。

    中岁愉太仓,误为金紫绊。

    文字虽所攻,浅尝不能半。

    迩来又十年,抛弃如土炭。

    岂谓选佛场,谬来事襄赞!列仙盛瀛洲,腰鱼何璀璨!禁院扃重帐,沉沉窅挂观。

    键户无一营,驰笺斗豪翰。

    蘸蓝扫秋叶,斯须复堆案。

    众雏亦好事,奔命极雨汗。

    戴嵩圣云孙,三绝天所叹。

    干谒填其庐,铁门说三换。

    朅来困棘闱,逢人匄脱腕。

    为余写新竹,风筠兀缭乱。

    呵壁呼者可,笙采何足算!我虽不解画,嗜古颇知岸。

    但得琴中趣,何必工抑按。

    为报青玕玕,微诗庶一粲。

  • 清代:曾国藩

    人生有乖隔,咫尺成关山。

    我心田百转,从来输石顽。

    日吞语戴侯,君在张李间。

    为君画新竹,幽淡不容攀。

    我家双溪上,万竹固沙湾。

    凉夜幽篁里,月冷水潺潺。

    行携子借隐,鹿豕相往还。

    诗名满天地,踪迹混榛营。

  • 清代:曾国藩

    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

    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幡。

    物理无定资,须臾变众窍。

    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

  • 清代:曾国藩

    兹晨何不乐?端念良自尤。

    自吾有爪觜,半啄匪躬谋。

    俯视见后土,仰视见光浮。

    关门赫婢仆,雄长如诸侯。

    专精事羹饭,馀政及干餱。

    兵后物力绌,平世生齿稠。

    人人似我饱,实重黄屋忧。

    吾皇惕味爽,彼相争前筹。

    圣者自危厉,愚者自优游。

    六哉六合内,人类难等俦。

  • 清代:曾国藩

    西山一夜雨,秋气入庭除。

    清晨展书坐,翛然乐有馀。

    天宇一何廓,荡荡真吾庐。

    熇熇夸毗子,夺隘无旷居。

    众鳞争勒潦,鬣耆安得舒!岂知逃闲寂,放荡得尾闾。

    吾乐正如此,君乐复何如?

  • 清代:曾国藩

    大叶下如雨,西风吹我衣。

    天地气一肃,回头万事非。

    虚舟无抵件,恩怨召杀机。

    年年绊物累,俯仰邻诟讥。

    终然学黄鹤,浩荡沧溟飞。

  • 清代:曾国藩

    神驹秉清峻,堕地凌无前。

    男儿志万里,亦在华妙年。

    舒生吾楚俊,结发疲丹铅。

    内外承嘉荫,托根魁斗躔。

    迎妇范阳府,结客弥幽燕。

    遂来窟京辇,满月弯鸣弦。

    谓言抬高第,如摄床头钱。

    人事有奇偶,虎鼠非吾权。

    文章不试媚,例为时世捐。

    芝兰合锄刈,朝菌香彻天。

    可怜壮夫志,摧撼终不迁。

    时时造我闼,屏虑商诗篇。

    高吟动厚地,幽思缒重渊。

    维桑古有敬,况此接才贤。

    昨来忽告别,归意何翩翩!寝门流定省,肯为世网牵?一鸣不称意,脱去如鹰鸇。

    赵孟等闲事,难者参与春。

    马走合此间,岁月逐风颇。

    谋归百不勇,送女聊自镌。

  • 清代:曾国藩

    前人栽藤后人看,我年干藤未及半。

    前人种竹青成林,舞影窗月清我心。

    况有丁香海棠树,堆砌牡丹乱无数。

    霜风但遗枯枝立,春光犹迟隔年度。

    独立何必念芳菲,正肃气与天地遇。

    此身今古如脱屣,人得人弓等闲耳。

    冰霜百物半摧藏,扫除一室吾安事。

    转眼花开春事新,四座唯延馆荡人。

    读书养性聊为乐,目可招要梅子真。

  • 清代:曾国藩

    铅山不作桐城逝,海内骚坛委寒灰。

    龙蛰虎潜断吟啸,坐令蚯蚓鸣惊雷。

    慈红先生颇好事,欲拓诗国疆土恢。

    号召英豪执牛耳,大搜燕冀选龙媒。

    走章驰檄遍都市,纷纷吟札如云来。

    较量锱铢判殿最,岂有鱼目换珠胎!倾身爱才剧如命,酬字金帛布成堆。

    达官贵人不好士,先生此举真豪哉!嗟余楚狂百无用,长安十载餐黄埃。

    作确无钱柱自苦,乞米有帖长空回。

    臣朔饥死殊儒饱,古来颠倒何足哀!偶然涂抹为新句,画眉深浅乖时裁。

    鬟髻飘零有谁惜?锥刀角逐吁可略。

    豚蹄果逐髯车祝,一笑取醉三百杯。

  • 清代:曾国藩

    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

    春雨晨锄劚玉版,秋风夜馆鸣琅玕。

    自来京华昵车马,满腔俗恶不可删。

    洞庭天地一大物,一从北渡遂不还。

    苦忆故乡好林壑,梦想此君无由攀。

    嗟君与我同里社,误脱野服充朝班。

    一别篬筤囗猨鹤,十年台省翔鵷鸾。

    鱼须文笏岂不好!却思乡井长三叹。

    钱唐画师天所纵,手割湘云落此间。

    风技雨叶战寒碧,明窗大儿生虚澜。

    簿书尘埃不称意,得此亦足镌疏顽。

    还君此画与君约,一月更借十回看。

  • 清代:曾国藩

    我年廿四登乡贡,始与刘蓉相追陪。

    延津双创忽会合,深夜挂壁鸣风雷。

    勋名自谓凌管乐,文采何曾怯邹枚。

    岂知羲和鞭日月,头上光阴火急催。

    老刘偃素不称意,酸寒一衿初受裁。

    我虽置身霄汉上,器小仅济瓶与罂。

    立朝本非汲黯节,媚世又无张禹才。

    似驴非驴马非马,自增形影良可咍。

    囗天广殿棵云开,飞房结构要群材。

    倦眼相遍天下土,焉知吞国有颜回。

    李生年少风骨峻,骁腾汗血龙所服。

    平地一朝能九例,欲与老刘争崔克。

    万里辞家来从我,如金受治玉受锤。

    所轮只有一心喻,献璞翻为两足灾。

    世上升沉日子变,得失于我有何哉!朝来告别问何往,迎妇塞外调高洪。

    长安自是别离海,新婚便作锦绣堆。

    离情吉语议消说,新诗抄句千琼瑰。

    我有一言生听取,冰案乃为福之媒。

    富贵绮罗遭鬼瞰,忧患可以坚筋骸。

    陈平终非贫贱客,王章莫忘辛苦怀。

    边关十月雪融天,劝生为我尽一杯。

  • 清代:曾国藩

    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莫君一卷殊瑰奇,传写云自元和时。

    问君此卷有何珍?流传显晦经几人?君言是物少微识,残筹黯黮不能神。

    豪家但知贵锦被,陋巷谁复传案巾?黔县令君持赠我,始吐光怪干星辰。

    许书劣存二百字,古镜一扫干里尘。

    祭文已与流俗殊,解说尤令耳自新。

    乾嘉老儒耽苍雅,东南严段并绝伦。

    就中一字百接讨,诘难蜂起何龈龈!暗与此本相符契,古辙正合今时轮。

    乃知二徐尚卤莽,治误几辈空因循。

    我闻此言神一快,有如枯柳指马疥。

    我昔趋朝陪庶尹,颇究六书医顽蠢。

    四海干戈驱迫忙,十年髀肉消磨尽。

    却思南阁老祭酒,旧学于我复何有。

    安得普天息欃枪,归去闭户注《凡将》。

  • 清代:曾国藩

    遂刘华阳国,归程始此赊。

    翻然名境访,来及夕阳斜。

    翠竹偎寒蝶,丹枫噪幕鸦。

    词人云异代,临水一咨嗟。

曾国藩诗词名句